1 环境因素 1.1 温度影响 白羽肉鸡养殖对温度有着非常强烈的依赖性。在育雏期,雏鸡需要的温度是33℃~35℃,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 ,温度要逐步降低,直到 25℃稳定。 在这个饲养过程中 ,如果是夏季 ,除了前期需要提供温度,后期就可以撤掉供暖设施。 然而在北方冬天饲养, 基本上全程都要供温保暖。 有些养殖场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就极力控制煤火费用,认为这样鸡群可以加大采食量,增快生长速度。 殊不知,鸡舍内温度抵达不到鸡群的生长要求,确实会增加采食量 ,但是饲料进入机体内后 ,会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热量去御寒,还有一部分为日常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剩下的部分才会去用于生长,增加体重。长期下来,饲料消耗的多,但是鸡群的体重并没有成比例的增加,就造成了较高的料肉比。 1.2 光照影响 一般情况下,白羽肉鸡在育雏前期是给全光照的 ,随后要减光照 ,这样的目的是给鸡群充足的休息时间,然后让饲料进入体内后充分吸收达到生长增重的效果。如果鸡舍内坚持 24 小时全光照的话 ,鸡群得不到休息, 虽然饲料消耗量加大,但是因为鸡的肠道比较短,再加上鸡群适当的活动量,饲料在体内不能充分吸收就排出体外。 这样的结果是饲料消耗量增加却没有在鸡体内转化为营养被吸收,后果则是出栏时料肉比相对要高。 2 饲养管理因素 任何养殖中,饲养管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肉鸡养殖,其目的就是快速生长育肥出栏 ,在一个养殖周期 ,时常会出现病弱残鸡,养殖场户要及时将这些鸡挑出淘汰,因为这些鸡体质弱容易感染疾病进而传染给健康鸡 ,另外,由于这些鸡不能正常出栏,也会增加耗料量影响鸡群出栏的料肉比。 此外 ,除立体笼养 ,特别是地面散养和网上平养的鸡群 ,要适时分群 、增加隔断 ,既给鸡群以活动的空间 ,又要防止活动空间过大,影响生长增重。 3 疾病因素 疾病方面造成的饲料浪费形成的料肉比高在饲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肠炎、腺肌胃炎、球虫、线虫等。 如果鸡群患有肠道疾病,因为肠黏膜有炎症,那么饲料在小肠内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吸收 ,就会被排出体外 ;如果是腺肌胃炎,那么饲料就不能在胃内得到有效的软化与磨碎 ,在随后进入肠道时 ,会因为颗粒过大而严重降低营养的吸收率,没有被吸收的饲料会排出体外。 这样,健康鸡群和患病鸡群在采食同样多饲料的情况下 , 健康鸡群就会把饲料充分利用起来,而患病鸡群吸收的营养远达不到机体的需要 ,这样就会增大采食量 ,造成饲料的损耗。 同样, 当鸡群患有寄生虫疾病时,饲料进入机体内之后,大部分的营养会被肠道内的寄生虫所吸收,只有少部分的营养用于鸡体的需要,这样的结果是饲料消耗增加, 但是用于增长体重的占比减少,导致最终的料肉比增高。 另外 ,在鸡群发生其他疾病时 ,虽然从眼观上看鸡群的采食量没有明显减少,但是细心的养殖场户会发现在鸡群患病期间体重没有增加,毛色品质也不好。 实际上,机体对吸收进入体内的营养做了重新的分配。 我们知道机体对营养的划分只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用于维持需要 ,另一部分是用于生产需要 , 对于白羽肉鸡而言 ,它的生产需要就是增重 ,当机体遇到寒冷、疾病、应激等因素侵袭时,机体为了保障受到的损失最小 , 就会增加维持需要,而增加的这部分营养就来源于生产需要。 那么,鸡群患病时,机体为了和病原斗争,就会把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供给到免疫细胞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用于生产需要的营养物质减少,机体增重就会受到影响。 4 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在养殖过程中 主要表现在饲料上,而高质量的饲料是降低料肉比的决定因素。 其中饲料质量主要包括原料品质、营养均衡程度以及加工工艺。 4.1 原料品质 玉米和豆粕是饲料的 主要能量和蛋白来源,不同产区的玉米和豆粕的质量不同,所提供的能量和蛋白也有差异。 那么厂家在采购原料时也就出现了差异,相对来说大规模的企业因为检测设备完善,对饲料的质量要求高,品质有保证。 而有些小的饲料厂的产品质量相对要不稳定。 这就会造成鸡群的生长速度不同,料肉比也不同。 4.2 营养均衡程度 优质的饲料不但是原材料品质高,而且营养均衡针对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养标准。 养殖场户只要在饲养过程中完全按照划分的阶段去饲养,就能使鸡群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及增重。 然而如果饲料的营养不均衡, 那么就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增加料肉比。 4.3 加工工艺 同样的饲料配方如果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饲料的报酬也不同,像制粒大小、膨化程度等,最终也就导致料肉比不同。 5 鸡苗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 鸡苗质量的好坏、健康程度也对日后的料肉比有着很大的影响。 鸡苗质量好,鸡群健康,采食饲料后能充分吸收,生长速度快,增重效果也好。 反之,鸡苗质量差,弱雏较多,胃肠道机能发育不健全 ,就会出现生长速度过缓 ,增重不明显,甚至有些弱雏会因为一些不利因素导致死亡 , 严重影响鸡群的整体料肉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