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排出红褐色、黑褐色煤焦油样稀粪,病死鸡小肠后段黏膜坏死、鼓气,内有黑褐色肠容物。常发生于2~12周龄的鸡,但3~6个月的鸡也有发生。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摄入致病菌。当饲养管理不当、肠道机能下降、病原体及其肠毒素对肠黏膜造成损伤时可诱发该病。本病一般在潮湿温暖的4~9月份易发,以严重消化不良、生长发育停滞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特点为,整群中有10%~20%的鸡只发病,严重的出现消化不良,生长停滞。本病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且一般的药物和常规剂量难以产生疗效,给广大养殖户带来饲养管理上的麻烦,同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本病涉及区域广泛,发病率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显著的流行特点是,在同一区域或同一鸡群中反复发作,断断续续的出现病死鸡和淘汰鸡,病程持续时间长,可直至该鸡群上市。
本病主要侵害2~5周龄地面平养的肉仔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也可发病。病鸡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闭眼嗜睡,食欲减退,腹泻以及羽毛粗乱无光易折断,病鸡生长发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时混有血液。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时,粪便稍稀呈柿黄色或间有肉样便。病程稍长,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痹,颤动,站立不起,瘫痪,双翅拍地,触摸时发出尖叫声。
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仅限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和回肠,部分盲肠也可见病变。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肠粘膜附着疏松或致密伪膜,伪膜外观呈黄色或绿色。肠壁浆膜层可见出血斑,有的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晕。黏膜出血深达肌层,时有弥漫性出血并发生严重坏死,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时,肠内容物呈柿黄色,混有碎的小血凝块,肠壁有大头针帽样出血点或坏死灶。
诊断与防治:
本病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该病确诊后,首先加强通风换气,改善舍内环境,全群隔日带鸡消毒一次。菌奕宁兑水400斤/代,配合球虫药应用,用药24小时后,粪便颜色明显改观,病鸡症状减轻,采食量增加,3天后症状消失,鸡群恢复正常,以后再加强用药2天。
(隽奕得事业部:封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