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家禽养殖业中,散户逐渐淡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逐渐占领市场。禽病发病概率加大,如何正确引导养殖户利用科学知识、正确的方式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疾病在所难免,分析在治疗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怪圈一:观察不仔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禽群发病都有先兆,任何病都有潜伏期,仅是潜伏期长短而已,疾病大都是由潜伏(发病前期)、发病期(中期)、痊愈期(后期)三期组成。
发现疾病先兆后,往往都采用对症治疗的办法,只看鸡的表面症状,没有具体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病。也就是说,不知道原发病,找不出病根就根据症状投药。
比如呼吸道症状往往在鸡群出现“吭哧”、甩鼻时就按病毒性支原体病用药,没有分析是否由流感病毒导致,结果越治疗症状越严重,使鸡群整体抵抗力下降,形成弱病质状态,进而继发大肠杆菌病、气囊炎、肺炎等,此时的鸡群往往由于免疫抑制和新城疫抗体水平下降而继发新城疫。
怪圈二:得病乱投医,盲目用药
在鸡群发病的潜伏期,鸡群已经出现亚健康状态,有增料慢或者是平料的现象时,应重点考虑在管理中的疏漏,看看是否由于突然降温或者高温原因引起的鸡病,在采取应对措施时不能盲目用药,而是在分析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目的地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不但起不到治病的目的,还会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使用任何药物时对细菌均不敏感的后果。
怪圈三:单一用药,特别是原粉药的应用
鸡群在发病初期治疗方法不当,或是诊断错误,在一个疗程的药物用完后,鸡群整体状况变差,体质、抵抗力均下降,此时的鸡群混合感染情况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药,必须分清主次(原发症与并发病、继发病的关系),找出重点制定方案联合用药。
在原粉药物的应用上就更应该慎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用原粉),原粉一般是指制药厂所用的原材料,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销售环节时,往往纯度大打折扣,在使用中剂量难以掌握,量小达不到治疗目的,量大往往引起药物中毒,特别是在禽病混感时,单一的药物很难见效,如果针对性地使用制剂,效果较明显。
比如氟苯尼考,水溶性含量都很低,大部分为10%或20%,纯氟苯尼考都不溶于水,所以有时在用量计算上如果搞不明白,很难奏效。
怪圈四:治疗过程急于求成,不按规定用药
疾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有一个过程,不论是采用何种投药方式(混饲、混饮、注射),药物进入体内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药物的半衰期)再达到靶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并且要保持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连续性,这个过程就称为疗程。一般情况下用药3~5天为一疗程,很多养殖朋友治病心切,急于求成,总想通过加大药量投药一次就达到药到病除,结果适得其反,不但病治不好,反而会因药量过大,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引起药物中毒。
如30%磺胺氯吡嗪钠,是治疗球虫的首选药,但是如不严格按剂量使用,随意加量或延长使用天数,就很容易引起中毒事件发生。
怪圈五:治疗过程中,见好就收,疗效得不到巩固
在治疗禽病中,有很多养殖户在用药1~2天后,禽群症状有所好转,大群症状基本消失,就不再用药,原因是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结果导致死灰复燃、疾病复发、病情加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度,实际上也加大了浪费,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按疗程用药,巩固疗效。一般用药采用:第一天突击量,第二天治疗量,第三天巩固量,第4~5天维持量来达到不复发的目的。
所以,由于过早停药造成的后果是连续性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关的,因小失大就得不偿失。
怪圈六:进入药物误区,产生用药错误
很多养殖朋友不懂药理,不知道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细心观察禽群的变化,在用药1~2后,仍有死亡,就认为药物无效,马上换药。
不注意用药时间,无论什么药物,固定给药模式或用药习惯,不是料前就是料后喂服,统统给药两次,不考虑给药间隔时间,也就是半衰期的连续。造成药物的浪费或达不到治疗目的,特别是用药一两天后马上换药,可能是误打误撞,病好了,错误的认为改得好,其实是前面的药起的作用。
比如在治疗肾传支时,用药两天后死亡不减,误认为药物不见效,马上改用乌洛托品或速尿类,结果死亡减下来了,肾脏更虚弱了,由于机体脱水,补水不及时造成电解质紊乱,造成水泻不止,其实减少死亡的原因是肾支康起了作用,患病鸡群正在康复中,由此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再次遇到相同的病例,不采用肾支康而先用利尿药物进行排泄,只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怪圈七:不从整体考虑,计较药费的成本,惜本误医
舍质求廉是很多养殖朋友的通病,不从药品的质量入手,而是斤斤计较“成本”,认为越便宜越合算,实际上正好相反。试想:如果花了一毛钱没有治好病,而花一元钱治好了病。我们来分析一下,一毛钱与一元钱哪个成本高?
养鸡要总算账,不能单一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片面地去计算成本。
(北方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