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再认识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16 阅读:1027 次
 

鸭的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引起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其特征是引起鸭的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关节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多种临诊病症。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致病性血清型较多,并且极易产生耐药性,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难度,严重影响了肉鸭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也是危害肉鸭业养殖效益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对于鸭的传染性浆膜炎,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影响,也深深影响着肉鸭的养殖效益和肉鸭业的健康发展。很多人认为鸭的传染性浆膜炎无非就是三炎,即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这种错误的认识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企业和养殖业户也因此蒙受了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生产实践中,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众多的致病性血清型,它可以引起胚胎与幼雏早期死亡;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肉芽肿;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肠炎;急性败血症; 滑膜炎;脑炎;皮下水肿;眼炎等非常多的临床病理症状。如果一讲到传染性浆膜炎,我们也仅仅想到三炎,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那么我们在药物的选择、应用和研发方面就不免会陷入误区,而在疾病诊断和诊断治疗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鸭疫里默氏杆菌(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能运动的不发酵杆菌。培养后涂片染色,菌体为小杆菌或椭圆形,单个存在,少数成双排列,偶尔呈长丝状,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 依据凝结反应和琼扩反应,已经鉴定出21个血清型,我国已经鉴定的血清型有12610111314等多种型号;其中12610型占总分离株数的96%。免疫时血清型是特异性的,由一种或几种血清型生产的菌苗对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自然条件下,2-7周龄的鸭高度易感,而2-5周龄最易感。8周龄以上发病少,本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50-80%不等。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鸭或带菌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育雏舍或鸭棚内鸭群拥挤,通气不良,地面潮湿,积粪过多,氨气太重,饲料蛋白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管理不良都是发病的诱因。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更长。

最急性病例往往无前驱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发病的特征是发病迅速,发病率高,表现神经症状。雏鸭感染后,减食,精神萎顿,嗜眠、缩颈,两腿无力,行动迟缓或不愿行走,表现吭哧咔咔等异常呼吸声,眼睛和鼻孔有浆液型或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白绿色稀粪,肛周常污染粪便;病鸭共济失调,头颈颤抖,运动失调,歪头斜颈,以后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少数病鸭阵发性痉挛2-3次后死亡;雏鸭死亡率可达80%

较大的鸭多发生慢性感染,病鸭精神沉郁,减食,不愿行走,羽毛粗乱,下痢,生长迟缓;少数病鸭头颈歪斜,有时转圈或后退,安静时正常,可以采食饮水,受到惊吓立即歪颈转圈,这些弱鸭多发育不良或被踩死;少数病例可有张口呼吸,或者关节肿胀症状。最显着的病变是内脏器官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急性死亡病例最早出现的变化是心包炎,可见心包蓄积浑浊液体,心包膜增厚;病程稍长的病例,纤维素发生机化,心包膜和心外膜粘连,肝脏表面形成一层干酪样渗出物,易剥离,肝实质变脆,胸气囊和腹气囊覆盖干燥的干酪样渗出物,头颈部皮下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气囊和胸壁或腹壁粘连,脾脏呈花斑状或有纤维素附着,母鸭输卵管内充满黄白色渗出物。局部或者慢性感染常常发生于皮肤、输卵管,有时见于关节;慢性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煺毛后可见背侧或腹侧皮肤发生蜂窝织炎或坏死性皮炎(常见于封闭饲养的鸭)。

在疾病的治疗上,讲究辨症施治,对症治疗,在药物的选择、复配和研制方面,又包含有药理、毒理、药动、缓释技术、靶向技术、微囊包被、固体分散等一系列原理和技术的运用,这些原理和技术的科学运用以及新剂型、新药物的研发水平代表了当今兽药生产企业的科技实力和产品品质。

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和病理解剖学特点,结合目前国内肉鸭生产养殖和疾病防控方面的现状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对临床出现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各种临诊病症,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区域性试验以及大范围扩大试验的基础上,就不难研制出治疗和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不易产生耐药性且临床应用见效快的高效药物。

(中国养殖网)

返回上级新闻